《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2010年3月 May 2010 基于阐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及其限制因素 王 音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制约因素 [摘要】本文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指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同时分析了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受到原著,译者的读者意识,双语能 力及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 【中图分类号]I-I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0)03~0080—02 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its Restrictive Fators from the Hermeneutics Perspective 、VANG Y-m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ie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restrictive factors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es perspec- tive in this paper,and points out that while translating one must admit tha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oes exist but at the same time,it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基于阐释学的翻译主体研究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2O世纪60年代后广泛流行于 西方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及应 一、用的方法论学说。传统的阐释学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他们坚持创作者对其 作品有着最权威的解释权。因此,接受者应努力把握“文 本”原意,把握原作者的“本意”。.进人20世纪以后,人们的 认知范式从传统的客观解释转向了主观的阐释。当代的阐 释学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adam. er),他们的阐释学哲学实现了阐释学的根本性转折——本 体论转折,由于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阐释学具有了方法论 的意义。伽达默尔关于哲学阐释学的观点之一是:理解始于 偏见,理解具有历史性…。他将艺术作品的存在看作一种历 史过程,它无限地展开,指向未来;理解是主客体之间的交 往,阐释并非是对文本的消极复制,而是一种“生产性的”努 力,在主体的“合法偏见”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逐步揭示 文本的真相;强调理解者的动态作用,艺术作品的意义为异 时、异地不同理解者所作阐释的总和;就理解而言,作品的意 义不可穷尽。该理论出发点并非针对翻译研究,但由于对艺 术作品的分析在很多层面上与译者对原作的阐释之间存在 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颇具指导意 义。文学翻译是一种再现与再创造的艺术。再创造发生于 文本与其接受者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理解中的偏见,即前理 解,不仅是进人新文本的前提,也是翻译中再创造的基础 J。 每一次文本的阅读都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独特行为,作为源语 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 』。翻译研究也因此必须寻回 译者这一主体。 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 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先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加以了解。译者主体性指为实现 特定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其主要特 征包括译者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标准 等。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 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 力 J。其主体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译者对于源语文本 的主观阐释;第二,译者对译语文本的积极构建。译者的阐 释必须合理、适度,不能对源语文本进行随意的增删或改编。 我国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中,有关译者主体 性,特别是有关翻译再创造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即译者的创 作个性和主观能动作用问题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 而,目前多数国内学者在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中,常常把主体 性等同于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任何主体性都有制约性的一 面,忽略了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索,从而使译者主体性研究 走向片面。 三、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文本的操控者,无疑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是一种解释, 解释的过程极富主观性,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 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 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当然要承认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 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非没有任何制约,它必然受 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主体 性本身就包含着制约性,它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 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制 约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离开_『制约 性,能动性的发展就盲目无依,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0—03—06 [作者简介]王音(1982一),女,齐齐哈尔大学英语教研部助教,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第3期 基j 阐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及其限制因素 8l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泽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语境、译者的读者 special waiters and wet nurses.The standards of selecting wet 意识和双语文化能力等等都足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 素 nurses are extremely rigid.The wet nurses must be young and 1.原作的制约 healthy and have fertile milk.” 虽然我们主张在翻泽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原文将为狗选奶妈的标准与大地主刘文彩选奶妈的标 但应该看到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翻译是一 准进行对比,指出前者更严格,不仅形象生动,还略带讽刺的 种创造性的活动,但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译者的创造 意味,而比较原文和泽文,不难发现译者在译文中删除了“刘 性活动,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二度创作。也就足说,译 文彩”这个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没有中国历史文 者的创造性是受到制约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脱离原 化背景知识,西方读者怎么知道大地主刘文彩呢?结果原文 著随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应意识到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中非常形象化的对比被省掉了。 是在二度创作的范围内。虽然翻译家译出的作品可以有自 3.译者的读者意识 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爱好和自由,在翻 在翻译活动中,目标读者足译者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只 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的再创 有在翻泽结束完成之后泽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才能真正实 造,但是终归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原作的制约。 现。然而,译者必须在翻译活动之中考虑这一交流活动,将 2.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境 这一交流与对话活动纳入翻译过程加以考虑。在翻泽表达 现代阐释学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 阶段,最终的翻译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者的读者意识 是理解者——人,还足理解的对象——文本,都处于历史的 的影响。译文的读者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 发展演变之中的。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 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译 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 作,加上时间的流逝、体验的加深、时代的变迁,读者对同一 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 作品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异。通常在开始动笔翻译之前,译者 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 。每位译者都会对原文以及对文 就已经假定了自己的目标读者,而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 本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做出不同的解读。接受美学认 会时刻提醒自己读者的存在,因为读者与译者的互动不可避 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译者对 免,译者对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文学能力、审美水 原作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必定根据自己的先在知识、审美 平等的了解与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译者的创造。作为译者在 经验和期待视野,并对未定作品的空白进行填补。同一时代 翻译过程中不断地使译文与心目中的目标读者进行交流、对 的译者因接受水平不同,对原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时代 话,考虑现时读者的需求与接受水平。总之译者在为自己心 的译者因历史的局限性,其接受水平相差更远,填补就更加 目中的读者服务时,他所采取的翻译方式肯定是各不相同 不同。因为译者本身是历史的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的。 首先,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 4.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 约。20世纪初以苏曼殊和林纾为代表的一批翻译家纷纷采 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和双语 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外国小说,每节多以“却说”、“话说” 文化知识。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 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译自 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 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避免引起译文接受者的审美 程,在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译者在解读与表达 抵触。 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而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翻译 这种能力的高低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无论是选材、翻译方式、翻译策略,还是措辞、韵律等等,都会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就是 受到目的语意识形态、诗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 文化交流的媒介,他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译者的文化价值 “as white sa snow”(自得像雪),对于冬天下雪的国家或地区 取向可以是对译人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翻译来强化某种 而言是常识问题,但对某些终年无雪的赤道地区居民来说, 意识形态和文学观,也可以是对现存文化的否定,通过翻译 却颇为困惑,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雪,更不知道它是什么颜 来颠覆现存的文化和文学模式,达到变革的目的。一般情况 色。同样“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帝王相联系,中 下,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在外语译成本族语 华民族被称作“龙的传人”,而英语中的“龙”却是长着鹰爪 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反之在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由于 和鹰翅、狮子的前脚和头、鱼鳞、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吐火 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 的巨大怪物,这种被基督教视为恶魔化身的“龙”与象征伟 语表达时,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阅读文 大高贵的中国龙形成鲜明对比。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 学译著时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译者在将外语译成 突无疑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亚洲四小龙”代表了亚 本族语时,毫无例外地要对译文作归化处理;而将本族语译 洲四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主要有两种译法:Four Asian 成外语时,情况恰恰相反,即异化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Dragons和Four Asian Tigers,正是由于“dragon”引起了源语 四、结语 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译者将“dragon”替换成 阐释学为我们提供丁翻泽研究的新视角,使我们了解到 “tiger”,尽管二者都有“强大”的意思,但“tiger”与泽语文化 在翻译的过程中泽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同时必须 更接近,从而使译文读者备感亲切,接受起来也毫无阻拒。 注意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有着明 再比如对莫言《狗的悼文》中“据说那些名狗们的膳食是由 显的限度,我们在翻译研究巾不应该夸大译者主体性。要使 名厨料理的,某些世界名流的狗有专门的佣人侍候,还有奶 译者的主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不能忽视诸多制约因 妈——选奶妈的标准比大地主刘文彩选奶妈还严格,刘文彩 素,只有充分认识到影响泽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即将 也不过是选那些年轻无病、奶水旺盛的即可……”一段的翻 能动寓于制译者才可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促进文化 译,有的译者译为“It is said that the food of those famous dogs 交流和文化互融。 is made by first—class chefs and that the dogs of celebrities have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 社,1987:236. 翻译,2003(1) [2]吕俊.理解中的偏见与翻译的再创造[J].外语与 [5]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外语教学,1999(6):35—38. 出版公司,2001. [3]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6]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 外国语,2000(5):5l一52. 2003,(1). (责任编辑翟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