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 第6期(总第44期)李二曲“体”之思考 Nov.,2009 No.6 李 二曲“ 体 "之思 考 罗 嵘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本文将二曲的本体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万物本原的本体,二是作为人生本面的本 本体灵原灵明 明德 体,三是作为仁义道德的本体,实质上二曲的本体是一种道德本体。 [关键词]李二曲[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OO9)O6—0098—03 本体观是衡量一个系统思想深度的标准,建立在本体根 基上的文化才有厚土培植和提升的可能。宋明诸儒教人,工 《人生本原图》来解说。他说:“形骸有少有壮,有老有死,而 此一点灵原,无少无壮,无老无死。塞天地,贯古今,无须臾之 或息。会得时,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千圣皆比肩,古今一旦 夫方面的言论确实很多,而本体之内涵本质描述却较为模糊。 “先哲口口相授,止传工夫,未尝轻及本体,务使人一味刻苦, 实诣力到功深,自左右逢源”|】“ 二曲言本体二字特别多, 几乎语录、书札中到处可见,同时,他对工夫与本体的关系的 强调、重视在宋明理学家中都是较为突出的,而且,他整个思 想的核心就是“明体适用”,所以,在二曲的思想中,重视工夫、 本体的程度,不难想见。先不论工夫,本文旨在对二曲本体思 想从内涵和实质展开探讨,以期加深对二曲本体观的认识理解。 暮。”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少而壮,而老,而死,唯此 “一点灵原”,不受有限生命的限制,它超越时空的限制,塞天 地而贯古今,生生不息。当时正作记录的二曲的学生白焕彩 不免疑惑,于是他问老师:“此不过一己之灵原,何以塞天地、 贯古今?”二曲回答道:“通天地万物,上下古今,皆此灵原之实 际也。非此灵原,无以见天地万物,上下古今;非天地万物,上 下古今,亦无以见此灵原。是以语大语小,莫载莫破。”l】“ 灵原是天地宇宙万物的本体,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一切限 宋明理学能成为继先秦百家争鸣后的中国哲学又一鼎盛 时期,主要因为其对于形而上本体建立的贡献,张立文先生曾 对宋明理学这样定位:“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 制,但并非自性而足,它需要依靠宇宙万物来体现。 由是观之,二曲此灵原学说,远承《庄子》的《齐物论》,因 万物同此一灵原,故说万物一体;由于万物一体,故可齐万物 而一死生。近取佛学,依唯识学的看法,宇宙万物的构成都具 有三种基本特性:一是圆成实性,二是依他起性,三是偏计所 哲学的挑战下,将元典儒学作为滞留于伦理道德层次的心性 之学,从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给以观照,使传统儒学以心性为 核心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建构在具 有理性力度的形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 ”宋明理学的价 值,在于它从理论深度上深化了中国哲学,使它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而这种本体说的建立,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从未 止步。周敦颐言“太虚”和“诚”,邵康节则言“先天”或“天 根”,张横渠言“太虚”和“太和”,程明道、程伊川言“天理”,陆 象山又易名日“本心”或“理”,朱晦庵沿用濂溪、二程所命之 名,常谓之“天理”或“太极”。以后由元而明,陈白沙直名之 日“自然”,王阳明则创为“良知”。李二曲并未于宋明理学外 另标立任何新名,“天理”,“良知”,“本心”,“太极”,“太虚”, 执性。后两种特性都是会变化的。唯独圆成实性,则是永恒 的、不变的,可以穿越时空超越宇宙的一切限制。此即为二曲 所说的“通天地万物,上下古今,皆此灵原之实际也”。如果没 有圆成实性,则无以构成宇宙万物,而如果没有天下古今、宇 宙万物,圆成实性也将无所承载。所以,从至大无外方面来 说,“天下莫能载”;从至小无内方面来说的话,则是“天下莫 能破”。 如何理解“会得时,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千圣皆比肩,古 “理”等名目皆有,也并不同于一家之说,我们将二曲著述中所 提之本体内涵归为三类,分而论之。 一今一旦暮”?承上所述,宇宙虽大,万物虽多,我亦是其中的一 分子,时间之流虽无始无终,但是此时此刻亦是时间流中的一 个片断,天之与我的灵原与万物所载之灵原是没有区别的,完 、灵原是天地万物之本原 全平等。“天地我立,万化我出”此处之“我”,已非一己小我, 而是指万物并不差别之灵原,所以天地“我”立,万化“我”出, 二曲本体思想在《学髓》中论述得最为精详,他还画了 [收稿日期]2009一o9—30 [作者简介] 罗嵘(1969一),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98 第6期(总第44期)2009年11月 伦理学研究 Nov..2oo9 并无不可。如陆象山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宁宙”, “宁宙分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宁宙分内事”。如朱 子所言,“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此灵原或心或太极 就是典型的宋明思想家所言之本体。此形而上之本体非一物 质实体,同时也并非一精神现象,它是什么?我们无法用西方 哲学范畴来简单界定它,这种形而 的灵原本体,超越于心和 物之卜,超越于物质和精神。在此本体 ,才能达到圆融、虚 而神的智慧境界。 二、炯炯灵明是人生本面 灵原在人谓之人生本原,它是人人与牛俱来的形而上=的 灵明本体。“此天所以与我者也。生时一物不曾带来,惟是此 来;死时一物不曾带去,惟是此去。敞学人终日孜孜,惟事此 为人生第一要务。动作食息,造次颠沛,一注乎此。而深造之 以求自得.居安资深,左右逢源。安此谓之安身,立此谓之立 命。” 。 这是二曲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人生不曾 为世界带来什么,死亦不会带走什么,究其至极,惟有此天赋 人的一点灵原而已,才是人生真正可以持为已有的。所以人 应陔把它视为人生第一要务,向往追求的唯一目标。于是此 灵明才能具足于吾心,人才能安身立命,人人才能比肩而成圣。 在《历年纪略》中记载,二曲初次几尢道时的情景,首先发现 一奇异的朕兆,便是“灵机天趣,流盎满前”,接着二曲描述到 “彻首彻尾,本自光明”、“彻首彻尾,焕然莹然。”二曲所看到 的本体世界是一空灵而义光明的境界,他向学生解释到:“即 此是景,更有何景?虚若太守,明若秋月,寂若夜半,定若山 岳。则几矣。然亦就景言景耳!若著于景,则必认识神位本 面,障缘益甚,本觉益昧。”l】‘ ’二:f}fl以“虚、明、寂、定”来标 示出本体的四大特征,其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到宋明,一脉 相承。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到二曲的“默坐澄心”、“以 心观心”,实际上并无什么不同。从庄子的“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人间世)到横渠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对于本体之 虚的形容也越来越具体。从朱子的“虚灵不昧之本体”到象山 的“此心至灵”、“此理至明”到阳明的“昭灵不昧之本体”同样 也是二曲描述本体“彻首彻尾,本自光明”的最好注脚。 “大本立而达道行,以之经世宰物,犹水之有源,千流万 派,自时 而无穷,然须化而义化,令胸中空空洞洞。无声无 臭,夫是之谓尽性至命之实学” “ 二曲所说的形而上的 灵明本体,具有无声无臭、虚而灵寂而神等特性,它~切圆满 具足,是道德的源泉,也是智慧之本,所以我们在日常讲习讨 论、涵养省察时,都要以之为第・要务,更要默坐澄心、以心观 心,才能达到“虚、明、寂、定”的智慧境界,才能还原我们人的 真实本面。 三、明德是体 二曲认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 ,“明体适 用”是二曲最成熟最有价值的思想。在解释何谓明体何为适 用时,二曲说:“明德是体,明明德是明体;亲民是用,明明德于 No.6 天下作新民是适用。”I ‘ ”何为明德?二曲接下来解释说: “明德是心,心本至灵,不昧其灵,便是明明德。”¨ 明德是 体,明德是心,则心亦是体。“天之所以与我者,而我之所以为 我者,此心是也。” “ ”二曲将心提到了本体地位,成为人之 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成圣的根据,此心已不单纯是知觉活 动,而是一种道德活动,二曲的明德是体,实质是一种道德本 体。因此二曲认为只有明道存心,体才为真体。 朱子解释《大学》之“明德”时说:“明德者,人之所以得乎 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 欲所弊,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尝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他认为这个虚灵不昧的本 体,足人、事、物后面所蕴含的理,此理是一切的泉源。虽然朱 子学最终的关怀是道德方面,但他讲心对理的探索,主要注重 的是心对外物客观的实然的理的认识,通过这种途径所获得 的知,主要是客观知识,而与道德修养并无多少关系。而阳明 不同,他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二曲的良知思想是紧随阳明的。 当有人问明德良知有无区别时,他回答到:“无分别,徒知而不 行,是明而不德,不得谓之良,徒行而不知,是德而不明,不得 谓之知。就其知是知非,一念炯炯,不学不虑而言,是谓良知。 就其著是去非,不昧所之,以反不学不虑,是谓明德。日明德 日良知,一而二,二而一也””“ ”知是知非之知,明显是指道 德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二曲以反身及悔过自新来立 教,显然也是侧重于良知的道德意义,将良知作为道德的根 据,不能否认良知也具有认知功能。同时二曲将良知作为 “物”。“一士问格物。日:‘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而 知为主。炯炯于心目之间,具众理,应万事,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通乎昼夜而知,即首章所谓明德也。格物,格此 而已。… 唧’二曲认为身、心、意、知与家、国、天下都属于物 的范嗣,而知则为本体的灵知,七者之中,以知为主,此一念炯 炯之灵知,就是明德。“问:‘身、心、意、知、家、国、天下可以言 物,而知亦言物乎?’日:‘古诗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 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由斯以观,则知非物而何?有此物而 后能物物。亦犹乾坤虽与六子并列,而其所以为尊者,故自在 也。” ‘ ’良知的本质为一物,不过它能物于物,所以其重要 性位于其他六者之首。 二曲所谓之“明德”与阳明之“良知”并无什么区别,他所 说的“明德之体”就是阳明的心体亦即良知。他说:“经纶天 下之大经,由于立天下之大本。本者何?即心中一・念灵明,固 有天良是也。””“ 在他看来,“人人有是心,心心具是理”, 只是人多昧理以疚心,如果人人能明其心体,“肯反身实践,则 人欲化为天理”。此处又牵涉到二曲的另一对关系范畴:心与 理。“理者,人心固有之天理,即愚夫愚妇~念之良 也。” “ “人人有此心,即有此理,自圣贤以至愚夫愚妇,此 心同,此理同。”¨。 ’象山与阳明主张心即是理,心与理可以 划等号。而在二曲思想中,心与理并非同一物,心中有理,理 收摄于心中,但是心与理可以同一,它们需要的条件是:“识得 良知便是性,依良知而行,不昧良知便是率性,便是 99 第6期(总第44期)2009年11月 李二曲“体”之思考 Nov.,2009 No.6 道”[1](P414)。此“性”指什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也者,禀 形而上的自性本体或灵明本体,这种诉求和探寻,终归是为了 天地之气以成身,即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 给理想人生提供深层的理论依据,寻找天然之合理性,人生真 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 。’在二曲的范畴当 理从形而上的本体探寻中总结出来,这就是中国式的理路。 中,性也是本体的称谓,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本体进行界定。当 从孔子的践仁以知天,孟子尽心知性以知天,从仁义到性到天 不昧良知,心便可以与性同一,心就是性,故明心或明性就是 命,将天道天命与仁和性打成一片,贯通为一,所以这种本体 见道。 不仅主宰吾人之生命,也包括万物,更有对天道天命的彻悟, 林继平先生认为二曲之学的关键在于二曲之学的核心观 所以由道德本体到形而上的宇宙论意义上的本体是分不开 念一一本体。“一个形而上的,可实证的灵明的本体世界。以 的。二曲所说的人永恒的实体是虚明寂定的灵明本体,这种 其发于自性之言露,故谓之自性本体,以其寓于光明灵知之妙 本体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本体。它是涵心、性、理、良知于一体 用,故称灵明本体;以其由个人内心高度净化而来,故又称心 的宇宙人生的本原。中国文化的使命在于尽人性,以探求人 本体;以其真实无妄,不随时空变化,而常照常寂,故又谓之本 生真理为鹄。二曲的人性说、修养论、道德教育论无不构筑于 性真体。尽管明目繁多,实则仍不外乎形而上的,可实证的, 这一本体观念上,用二曲的话说“识得本体,好做工夫”,接下 灵明本体而已。”[3]( 二曲的本体的称谓确实繁多,也容易让 来二曲又说“做得工夫,方才不失本体”,当工夫与本体二者互 人思想混乱。对于“灵明”、“灵原”、“天理”、“良知”、“大本”、 动,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尽性至命”的过程。 “本面”、“本心”、“本性”、“太极”、“知体”概念的运用,看似 [参考文献] 随心所欲,其实有着程度和层次的不同,本文将二曲的本体世 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万物本原的本体,二是作为人生 [1]李二曲.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本面的本体,三是作为仁义道德的本体。以上本体的诸多称 [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谓同时也反映了二曲本体的不同特性,如灵明和灵原强调了 2002. 本体的功用特征,大本和本面强调了本体的本原性,而良知、 [3]林继平.李二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本心、本性、知体概念则是突出心与性的关系。 社.2006. 中国人文思想,如儒、佛、道三家,无不追求一可实证的、 The Thinking on Li Er—q Ontology LUO Rong (Research Center of Moral 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 This anicle set the world of ontology about Li er—qu as three leves,firsdy,the ontology as original of everything,second- ly,the ontology as the essence of life,lastly,the ontology as noumeno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The ontology of Li Er—qu is es’ sentila ̄ty a mora ̄-iyt ontology. Key words Li Er——qu ontology ling——yuan ling—-ruing Middlebury (责任编校:张怀承) l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