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孔子“仁”思想的认识

来源:爱够旅游网
文科翱 VO1.NO5. LIBERAL ARTS FANS May 2009 对孔子“仁’’思 想的认识 张欣悦 (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大庆 I63411) 【摘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lo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不 是只讲“亲亲”之爱.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推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由宗法血缘关系扩大为一般社会关系,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把 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影响政治决策看作是儒学者的一项神圣使命……要实现孔子“仁”思想的价值,就必须作出制度上的安排。因此, 在培育我们的公民社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孔子“仁”思想的传统才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仁”思想;认识;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 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O(2OO9)5一OO28一O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中国儒家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方面讲:自己所 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 定的方面讲: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种 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为“忠”;这种推己及人的否定方 面。孔子称为“恕”。“忠,敬也,尽心日忠~恕,仁也”“尽己之谓 忠,推己之谓恕。而己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忠”即忠诚无 私,尽心竭力;“恕”,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如心”即 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孑L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 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在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 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人在此谈谈对孔子“仁”思想的认 识。 一、“克己复礼为仁” 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 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 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 道”。孔子很重视“忠恕之道”,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此作 过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也就是“仁之 方”。 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 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 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影响政治决策看作是儒学者的一项神圣使 命。这样的精神同样是公民社会里的公民所需要的。或者说,我 们需要孔子的这种精神来克服现代人的政治冷漠症。 孑L子“仁”思想中对秩序或程序公正的服从,是公民社会里 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 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二、“仁者爱人”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lO9次,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答 复,因人而异。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孔子固然重视使“仁” 扎根于宗法血缘关系,但孔子的精神自觉,没有局限于宗法血缘 的公民所需要的。孔子在“礼”的基础上讲“仁”,以“仁”入“礼”。 “仁”不能脱离“礼”’。“仁”“礼”结合,所提倡的不是服从专制君 主,而是服从“礼”,即为社会秩序。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君主还是 平民百姓,不论你有多高地位,都应服从“礼”或遵从“礼”的规 定。现代公民对政府的服从,也主要体现在对法律规定的义务的 履行上。当然我们看到。孔子时代的“礼”所体现的社会秩序与现 关系上,不是只讲“亲亲”之爱.相反,他是主张要超越这种关系, 要超越“亲亲”之爱。他把“孝弟”原则作了进一步推广、扩大,由 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推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由宗法血缘关系扩 大为一般社会关系,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 代民主社会的法律所体现的社会秩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 一《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这里的“人”.就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了.还包括了广大的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是是把“女子与小人”排除在外的“人”.具 种等级制的社会秩序,后者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秩序。但就任何 种社会公正而言,对秩序或程序公正的服从,是维持政治生活 一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民主社会的社会公正.也体现在公 民们能够自觉地建构和维护社会的程序公正。 对于孔子“仁”思想的道德义务观.人们还会指出。孔子并非 仅仅提倡一种相互性的义务关系。我们要看到,由于几千年来片 面强调服从的义务而对于权利的意识则只是潜在于孔子“仁”思 体的说,指的是君子。因此,“女子与小人”不是“人”.不具备“仁” 的资格。在《论语》中,孔子实际上对此作了区分,如:子曰:“君子 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惠。”子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 想的内核之中,从而对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 的后果。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臣民意识传统,无疑有着更为深厚 的基础,它也是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潜在的巨大阻力。因 此,要使我们从传统的臣民意识转换为现代公民意识.还更多的 需要突出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参与意识。在公民社会中.孔子 “仁”思想所依附的“礼”己不复存在,因而实现孔子“仁”思想价 值的制度就消解了。要实现孔子“仁”思想的价值,就必须作出制 种“爱人”也就是“爱众”。孔子说过:“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主张 的“爱人”,如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在《论语》中有明显的表 达,这就是: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对“仁”的界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关于人己关系的一种重要 观点,即确认自已是人,亦确认别人也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达的 度上的安排。因此,在培育我们的公民社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民 主政治的建设。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孔子“仁”思想的传统才 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孔子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 有限.所以在此对孔子“仁”思想的认识上肯定存在着很多认识 上的不足和问题,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勇于学习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加深对孔子“仁”思想的认识,更好的去 学习和利用孔子“仁”的思想。 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应该承认,这是道德的一项最 根本的原则,可以称为古代的人道主义观点。这是孑L子所谓‘仁’ 的中心含义。”“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 简明概括。《论语》中,关于孔子论“仁”的记载,比较重要的还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 一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