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也如期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帮助残疾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持续下去,成为各地必须答好的新试题。
“现在有了工作,日子越过越好了。”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一家康复器械公司,39岁的残疾人刘丽(化名)正忙碌着。刘丽家住隆回县六都寨镇,曾是边缘易致贫残疾人。在当地残联帮助下,她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享受了低保、医疗保险代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政策,实现稳定脱贫。
刘丽的故事并不鲜见。据统计,目前,脱贫残疾人年收入是脱贫人口年收入的81%。加之大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看病康复支出较大,与其他群体相比,致贫返贫风险较高。
为此,各地建立健全相关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防止残疾人致贫返贫筑牢“堤坝”。
在贵州,省残联借助“贵州扶贫云”防贫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动态跟踪核实残疾人相关情况。目前,贵州省30355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中,已消除30309人的致贫返贫风险,消除率达99.85%。
在河北,该省7067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和6975名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被纳入监测范围。河北省残联通过定期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摸清残疾人需求,提供精准帮扶。
在山西吕梁,当地政府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代缴意外伤害保险,有效防止残疾人因意外伤害返贫或致贫,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残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手段,动态掌握需要帮扶残疾人家庭情况,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做到残疾人致贫返贫‘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