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户外管理制度

幼儿园户外管理制度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近几年来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益发认识到,幼儿园只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和社区也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教育功能,在社会性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此必须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三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更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合力。从教育机构来看:封闭的、模式化的教育体系与动态的开放的社会不相适应,这使得社会的变化不能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和学校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达成一致;同时从社区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因此,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合作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教育和保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知,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幼儿园担负着为幼儿服务和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它既要照料、培育幼儿,又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幼儿园教育具有教育性和服务性。

  (二)家庭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重点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使之得到健康的成长。家庭教育相对于幼儿园、社会而言,其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孩子和家庭接触最多,家长比教师更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情绪,孩子与父母交往自然密切,这样能使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大增强,家长可以根据家庭实际和孩子的发展,不拘形式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过程,是与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联于一体的。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是对孩子做人所需要的全方位教育,家长既是教育者又是抚养者,使得家庭在教育孩子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三)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指一定区域(区、街道居委会)范围内的教育,是社区内所进行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统称,也可以称为“现代大教育”。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终身性,即它是面向全人生的,包含对胎儿(孕妇)、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全体成员进行的终身全程教育;二是开放性,即它是全社会的,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目的是充分开展、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软件、硬件)形成合力,来建设、发展社区,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各自的特点不难看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有各的内涵,三者在特点、内容、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三者共同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人的重任,三者之间有着互相支持,互相利用以及互相指导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的协同教育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

  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三方的合作对幼儿全面发展及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前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明确指出了幼儿园必须与家庭、社区相互配合,以提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992年,国务院在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1996年,国家教委在颁布的《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教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20__年,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__年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标准》在“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第15条也明确指出:“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可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是贯彻实施幼教法规的需要。

  (二)有助于与世界学前教育的接轨

  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倡导幼儿园要重视使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以丰富、加深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日本在《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1991—20__年)》中、美国在《0~8岁儿童适宜性发展教育方案》(1997年)中,都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最佳发展。

  国际教育组织也呼吁要关注儿童的社会学习,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l)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因此,关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是我国学前教育走向世界、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三)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学前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家庭或社区单方面能够胜任的,必定需要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出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

  孩子进入幼儿园即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同时继续接受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只有这几方面的教育要求统一,孩子成长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步调不一致,对幼儿要求差距过大,幼儿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明是非。尤其严重的是,过大的差距会使幼儿在幼儿园内外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两面性,显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开展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配合教育,在社区环境和谐的前提下,还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在家中进行统一教育,各方面力量在共同的目标下,沟通信息,同心协力,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四)有利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双向服务

  幼儿园、家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服务的关系。首先,社区教育最宝贵之处就在于其拥有各种丰富的资源,通过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渗透到幼儿园、家庭的教育,不仅能扩大幼儿的社会接触面,增长幼儿的知识,还能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次,幼儿园也能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幼儿园内玩具、设施的开放、亲子游戏的组织、幼儿知识讲座、家长咨询等活动,都将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为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和生活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 theory)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会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比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

  中间系统(mesosystem):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外层系统(exosystem):它对儿童的发展只有间接而无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工作的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这些都会渗透到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去。

  宏观系统(macrosystem):它是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来自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信念等。例如,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

  时代系统(chronosystem):它主要是指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1)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促进儿童的成长。

  (2)要重视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3)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儿童的发展。

  (4)要逐步扩大儿童认识世界的范围,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

  (二)自我概念理论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va L. Essa)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也论证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自我概念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这三个圆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儿童的学习范围是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的;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和环境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家庭个别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默契合作,才能相得益彰,社区则是空间和资源拓展,是使幼儿走出的广阔天地。

  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应循序渐进地扩大儿童的学习视野,从儿童的内部世界走向儿童的外部世界;应促进成人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应密切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促进儿童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

  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之间怎样协调一致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树立大教育观念,以实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办家长学校、增长家长的育儿知识。并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取得社区的支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家长要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教育活动,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协调统一,共同教育好孩子。

  (二)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

  要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得以顺利地实施,其关键还在于三者必须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这三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为确保家园教育一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就应该相互尊重,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一方面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如利用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情况,听取家长意见,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也应了解并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出现问题要共同商讨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更密切。

  其次,幼儿园教育要得到社区的支持,使社区主动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应该向社区相关部门介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争取其支持和配合,从而使社区教育更有效地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丰富幼儿活动,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一致性

  要取得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展内容丰富的幼儿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除亲子游戏、同乐会、联谊会等常见形式之外,幼儿园还可以结合方案教学活动,让家长把幼儿带到社区参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为社区服务。家长通过直接参与幼儿的方案教学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使家长有目的地进行家庭教育,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五、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一)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部活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方的合作既可以增进老师、家长双方面的交流,又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首先,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二)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三者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