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丹桂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课的词语教学扎实有效,成为一大亮点。同时,在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词语教学扎实有效
本堂课,杨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词语教学上,并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教学时,杨老师先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等学生读过几遍后,去掉词语的拼音,强化学生对词语的读音记忆,促进学生快速记忆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形式上,杨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领读等等,既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又避免课堂呆板、单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了。同时,杨老师还抓住“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爱不释手”三个重点词进行解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在解析“琳琅满目”这个词语时,杨老师说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由于学生课前有所预习,所以回答的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了该词语的意思。杨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学生回答:“我是从《词语手册》上知道这个词语意思的。”杨老师在表扬该学生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我们遇到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首先想到我们的好帮手《词语手册》,让它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大量接触新鲜词汇的阶段,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杨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再一次强调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重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在教学文本时显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杨老师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自学课文,给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时间和方法。在“自学要求”中,杨老师提出了:“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在旁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出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教给学生获得这些感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时不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漫无目的,从而达成有效学习。正是有了上述的有效引导,所以在反馈时,学生就能“有话好说”,并说到点子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